自古以来的茶席文化变迁你都清楚吗?

说起茶室,自然少不了茶席。布置茶席不单单是审美,还能给人带来一种能量。这种能量可以是安定感、亲切感,也可以是一种向上的正能量……
而茶席的文化自古就有,可以追溯到晋代。
晋代茶席:初具雏形
晋代文学家左思的《娇女诗》:“止为茶舛据,吹嘘对鼎立。脂腻漫白袖,烟熏染阿锡。”左思描写的是居家日常煮茶,这说明晋代的茶席,已初具雏形。
唐朝茶席:正式出现,华丽奔放,注重意境
真正意义上的茶席,出现在唐朝。陆羽的《茶经》,把唐人从茶的药用、羮饮时代,带入了品茶清饮的新境界。在茶具方面,他提出了“青瓷益茶”的理念,规范了茶席的形制,如“若座客数至五,行三碗;至七,行五碗。”
此时,中国的茶礼、茶道开始形成。这得益于唐朝盛世,万国来朝,诗人辈出,许多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开始了悟道与升华。饮茶环境和茶席的背景,已经开始注重竹林、松下、名山、清涧等宜茶的幽境。
宋代茶席:发展阶段,沉静内敛,有了艺术性
宋人会把一些艺术品摆在茶席上,而插花、焚香、挂画与茶一起被合称为“四艺”,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。挂画改以诗、词、字、画的卷轴为主。
宋代茶具多采用茶盏。黑釉茶盏的烧制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茶和茶器互相烘托,像一场舞台设计。当时的茶席设计已经将茶饮活动,设计为符合茶的自然属性,具有一定的艺术境界。
明代茶席:清幽脱俗,注重空间的审美与趣味
明代朱元璋下诏废掉团茶后,茶席构架和器具,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。茶席布置由华丽繁复趋向隐逸清净。
在文征明自绘的《品茶图》里:草席内两人对坐品茗,上置一壶两杯,童焗火煮茶,后有茶叶罐。这是一幅文人茶会图。茶室简朴清静,傍溪而建,没有富丽堂皇,芳草屋反映茶室的俭朴。
在那时就有人提出了“茶壶以小为贵”,“茶杯适意者为佳”的实用理念。人们并于庭院、竹荫、蕉石前,插花、煮水、烹茶、焚香,这都充分体现了明人饮茶,更加注重空间的审美与趣味。
现代茶席:不拘一格,百花齐放
茶,雅俗共赏,包罗万象,尤其在现今时代,更是见仁见智;在茶席的布置上,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不同,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茶席风格。
相信大家,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席,也有属于自己对茶的理解。